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特别策划
2025年07月16日

课外时间吹来“新风” “兴趣”与“素养”成今夏关键词

阅读量:331 本文字数:2658

本报记者 贾佳 严安然 文/摄

漫长的暑假已拉开帷幕。少了作业和课本的“负重”,今年的暑期学习生活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迎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定,出于培养特长、挖掘潜能、满足兴趣、强健体魄乃至解决暑期“看护难题”等多重考量,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将目光投向广阔的非学科领域,一股以“兴趣”与“素养”为关键词的暑期培训新风潮席卷东台。

艺体培训热度不减,科技类课程成新宠

7月4日上午11时,市区某舞蹈培训机构的教室内,十余名身着练功服的小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练习基本功。7岁的朵朵在第三次尝试下腰时,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教室外,母亲陈倩透过玻璃墙用手机记录着女儿的训练过程。

“刚做好午饭,一会儿简单吃点就要赶下午的钢琴课。”这位80后家长擦了擦汗,“暑假两个月,总要让孩子学点真本事。”

这样的场景在暑期培训市场并不鲜见。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暑期培训班中,艺术类培训已然保持高热态势,而体能训练和科技类课程则成为今年暑期培训的新增长点。

在市区某体能培训机构,8岁的乐乐和十余名同龄孩子在教练指导下进行障碍训练。软包器械区,孩子们依次完成翻越、折返跑、平衡术等训练项目,运动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场馆负责人表示:“今年暑期班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40%,很多家长把体能训练作为文化课之外的必要补充。”

市区各游泳场馆也几乎爆满。场馆内,游泳教练手把手教授学生游泳姿势和防溺水自救技巧,场馆外,咨询报班的人络绎不绝——抛开“升学”“成绩”等功利性考虑,这个暑假,更多家长倾向于将时间与金钱倾注到孩子自身的锻炼与技能学习中。“学习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它也是一项基本的求生技能。”游泳教练杨清石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今年暑期班报名人数达到了300人,是去年的双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才是快乐学习与茁壮成长的‘底座’。”

“人工智能AI热”也带火了科技类培训,位于城南的某科技类培训机构也在今年暑期迎来了报名热潮。负责人朱梅向记者透露:“和往年相比,今年暑期班的报名人数增加了不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通过编程类课程来提高孩子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等方面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科技类兴趣爱好,为未来铺路。”

“蛋糕”越做越大,素质教育市场细分下沉

需求的激增促使非学科类培训这个“蛋糕”越做越大,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加速了市场细分下沉的步伐。为在火热的“赛道”上脱颖而出,抢占目标客群,各类培训机构开始不断“细化”。

记者走访发现,在类别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音体美”三大门类,向着更垂直的领域扩张。即使是体能训练,也细分出专注协调性、爆发力、耐力或者专项球类基础的课程。同时在目标人群上“做文章”,不断细化受训者的年龄边界。

比如某科技类培训机构,在今年的暑期班中,将报名条件降至3岁,并根据各年龄段特征进行进一步细分,“我们针对各年龄段特征进行科学课程设置。比如针对学龄前儿童有‘乐高’课程以培养兴趣;4岁开始学习STEAM课程,通过积木构建培养立体空间思维;7~8岁开始学习编程启蒙,8~9岁开始编程进阶,11~12岁则开始探索机器人编程、代码编程。”负责人朱梅说。

非学科类培训呈现低龄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不少培训机构都“默契十足”地“向下扎根”,推出了以低龄幼童为主要目标客群的“萌豆班”“芽芽班”。

一位综合类培训机构负责人直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观念依然存在,加之家长们普遍重视早期启蒙,对艺术、体能的培养时间点大大提前了。”此外,能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暑期集训班”或“托管+兴趣班”模式也备受青睐。部分家长认为,“这既能让孩子学点东西,又能科学安排时间,关键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暑假孩子无人照看的大难题,一举多得。”

但相较于之前的盲目跟风,今年的家长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也更趋于理性。“这个暑期我只给孩子报名了两个兴趣班——编程和游泳,都是经过他自己选择,我们共同评估后决定的。”90后市民熊熊是一名8岁孩子的家长,她的选择颇具有代表性。在她看来,“育儿经”的核心应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节奏,“编程是他自己特别喜欢的,能锻炼逻辑思维,主动性强;游泳是我认为作为生存技能和锻炼方式,需要长期坚持的体能项目。一个动脑,一个动身,‘动静结合’就是我们选择兴趣班的公式。”

非学科类培训成为热门赛道,教育也需静待花开

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兴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由此吹起的非学科类培训“新风”,也远非简单的“学科”替代那么简单,它折射出我市家长教育理念的深层变迁、教育选择的日趋成熟,以及在规范与机遇中蓬勃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生态。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受市场风向影响,非学科类培训同时也正在向私域渗透。不少家长向记者表示,比起培训环境,自己更看重教师口碑、教学质量与课程内容设置,但这一点,部分培训机构也难保证,“只要教得好,我们非常愿意将孩子送去老师家里,而不是培训机构。”一家长直言,这几年教培机构越开越多,培训课程也让人眼花缭乱,“如何选择”成为了难题。

近年来,我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与市场蛋糕,相互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对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段时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也动作频频,以规范相关市场秩序,为孩子的兴趣爱好保驾护航。

“盐城教育发布”刊发文章,呼吁广大市民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坚决抵制违规培训,号召“让孩子度过一个丰富充实而又轻松愉快的假期”,若孩子确有非学科类培训需求,也应选择有资质的合规培训机构。

如何了解培训机构资质?关键在“三看”。一看机构执照是否齐全,是否在培训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书、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二看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资质。从事培训人员是否具有相关专业学历,或教师资格证、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且是否从事与专业方向一致的培训活动。三看培训内容是否合规。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在审批、登记的许可范围之内。有无提供与培训内容相符的招生简章、教培计划、课程标准和正规培训教材。

在本次公布的《盐城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东台共有72家机构上榜。其中,科技类3家,文化艺术类58家,体育类11家。我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提示,家长应参照相关名录选择资质齐全的“白名单”机构,且不要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一次性缴费不要超过5000元。

一综合类培训机构负责人建议各位家长在课程选择时遵循“三选三不选”原则,“‘三选’是:选孩子感兴趣的、选能力提升型的、选有资质保障的。‘三不选’则是不选跟风的、不选超负荷的、不选承诺速成的,让兴趣爱好回归素质提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