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干部”:要“流量”更要“留量”
本报记者 崔冰清 严安然
五一前夕,新街镇党委宣传委员张鹏在养鸡场飞奔捉鸡的视频意外走红,为当地旅游赚足眼球。近年来,年轻干部们主动触网、为地方代言的案例屡见不鲜:伊犁原副县长贺娇龙鲜衣怒马带火昭苏旅游,甘孜文旅局长刘洪撑杆仗剑演绎武侠大片,还有干部在油菜花田跳集体舞,或化身“王心凌男孩”,甚至用英语山歌、方言RAP为家乡打call,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最炫干部风”。
这一现象背后,是政务传播的深刻变革。15秒短视频传播力可能胜过万言报告,而文旅和农产品的推广核心在于“人流量”——必须先“入眼”,才能“入心”。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80、90后“网生代”干部,熟悉新媒体语境,更具开放意识和表达自我的勇气,他们以更鲜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走向台前,既展现了充分自信,也重塑了干部形象:从正襟危坐的“官员”变为群众可感可亲的“身边人”。
然而,“网红干部”现象也伴随着争议与挑战。当“反差”成为破圈密码,部分干部陷入“不搞怪无流量”的困境:刻意扮丑、跟风玩梗、才艺尬演等现象频出,不务正业、哗众取宠、表面功夫、枯燥重复……种种质疑之声此起彼伏。文旅宣传似乎正被这种“网红风”裹挟,个别地区甚至将“出镜率”等同于政绩,导致宣传动作变形。某地村干部坦言:“每天琢磨拍什么比抓服务还费神。”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流量虽能带来短期关注,却未必转化为长效发展。一些地区反而遭遇“一夜爆红”的反噬——游客涌入后拿着放大镜检视,配套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不过关,有损地方口碑。此外,公益宣传与商业利益之间的边界模糊,也可能引发公职人员角色错位的风险。正如西北政法大学姬亚平教授所言:“网红公职人员需坚持政治引领,化解舆论风险,筑牢廉洁防线。”
流量可以成为手段,但不能成为目的。如何将线上热度转化为地区发展实效?东台五烈镇甘港村党委副书记吴舒涵的实践提供了参考,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她不仅通过短视频推广农产品,更打造“田园综合体”,将直播电商、物流仓储、农游体验等业态融合,所孵化的创业项目产生集群效应,每年带动村民就业300余人,代销粮食近万吨,创造营收3000万元。
从“网红”到“长红”,要“流量”更要“留量”。在“借网出圈”的同时,更应做好长远规划:一是要深耕内容,挖掘地方文化内核,避免低俗化表演,用优质内容传递真实、立体的地方形象;二是产业赋能,将流量导入特色产业链,如文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等,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三是配套服务,线上热度需与线下实力相匹配,构建“了解”“体验”到“好评”“再来”的闭环,才能逐渐从“网红气质”培养出“长红体质”。
一位网友在张鹏追鸡视频下留言道:“看见他们拼命的样子,我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群众乐见干部“出圈”,但更期待“出圈”之后见实效。当青年干部既能玩转镜头语言,又能深耕地区发展,这场始于流量的创新,终将结出惠民实绩的硕果。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