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滩上的绿色童话
——东台林场建场六十周年纪念
巴磊 建华
“童话”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或幻想反映生活,表现情趣也。童话之所以使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夙愿、夙望、夙盼、夙求,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哲理。在黄海之滨就诞生了一部写进现实的“绿色童话”,在高盐高碱的黄海滩头神奇般地崛起了一座绿色地标——黄海森林。
一个童话般的决策
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写就壮美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间节点历久弥新;在人类前行的步履中,总有一些特殊经历不可磨灭。黄海森林的诞生和发展就是这样。1965年,一个以农业大县著称的东台,县委、县人委在粮棉要双“超纲”的压力下,作出了拟建东台林场的重要决策,并向省人委呈送了一份《报告》:
江苏省人民委员会:
为了充分利用我县沿海荒滩地资源,自力更生发展森林,逐步解决生活、生产用材需要,配合战备、调节沿海气温,增加国家、集体收入,经研究,拟在我县沿海老尖以北、四中沟以南计五千亩荒地建立林场一处,已于65年6月26日(65)东林字第232号报告请求批准在案。还据省农林厅指示:“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方可研究批准”。现将东台县林场总体规划设计报上,请求批准。
东台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历史档案最能反映当时建场的初衷,东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众多沿海地区都集中在农业开发方面发力之时,县领导在重抓粮棉生产的同时,注重全面发展,拟在沿海荒滩建立林场。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童话般的决策,在东台干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人们可能难以想象,只有了解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的中国,迫切需要重整机杼,解决人民生计的历史背景,才能惊叹这一决策多么具有前瞻性,需要多大的胆略和气魄!东台是江苏知名的农业大县,当时正是沿海地区废灶兴垦、围海造田,大力推广棉花种植的黄金期,发展粮棉生产是重中之重。更何况在含碱量2‰的瘠薄海滩上植树造林,史无前例。为建林场,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县领导一班人积极争取,主动汇报,商请相关专家、领导莅临东台考察指导,诚恳地表达东台的诉求。从当年这种艰难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一代共产党人,硬是凭着解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的朴素初衷,从争取立项到艰辛创业,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厚情感。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回望来路,岁月峥嵘,那一串串跌宕起伏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为当年高瞻远瞩的决策者们点赞。
一群童话般的播绿者
“天地一逆旅,但安能行叹复坐愁,秋气贪堪悲未必然,清寒正是可人天。”省人委批准建立林场后,在当时东台民谣中“十里不见人,晴天冒盐霜,雨天水汪汪,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兔子不拉屎,飞禽不做窝”的人迹罕至的高盐、高碱的不毛之地,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1965年10月中旬,东台林场第一个领导班子宣告成立。刚从外县回东的原盐垦区区长、53岁的李汉裕任党支部书记,三仓人民公社37岁的副社长巴益宏任副场长,还有秘书王文祥、管理员谢友根(转业军人)、会计翁勤柱和一名医生,先后到职开始了“国营东台林场”的创建工作。接着,经县劳动局批准,在县城三个居委会定量户口青年中招聘了18名员工。
六十年筚路蓝缕,六十年沧海桑田。历史的洗礼,时间的陈酿,幽深的竹林、静谧的池塘、高大的树木、茂盛的植被、美丽的花草、成群的野兔、漂亮的野鸭、清脆的鸟鸣……这一切童话元素,被这群播绿者一一创造出来。黄海森林有一片“竹海揽翠”,葱茏绿意间掩映着红色旅游的人行步道,展示出黄海森林一路走来的步履:先遣党支部、拓荒勇士、五七干校、探索进取、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记录了一代代黄海林工的激情岁月,他们汇聚成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展示了六十年以来足以撼天动地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从开天辟地的第一任班子成员,到首批18名林场员工,到500名台城知识青年……一批批黄海林工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播绿植绿,矢志不移。在领导岗位上坚守17载、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被称为拓荒者的巴益宏,不怕艰难困苦的先行者徐同生,引进科学植树第一位大学生朱龙山,坚定务林的知青奋斗者马诚,业务能力出色、勇于吃苦的创造者黄德明,初心如炬、坚持集体发展的坚守者沈帮勤,克服家庭困难、坚持林业发展方向的守护者陈存观,以及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三峡库区、为森林发展贡献才华的外来移民冯坤乔,由卖木材变为卖风景的思想者张万源,致力发展“旅游+康养”产业体系的续创者崔静……一代代林场人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是什么神奇力量,让沿海荒滩变成万亩林海、让不毛之地长出参天大树?是六十年中接续奋斗的播绿者。面对如此极端的地质条件,创业者们硬是在这茫茫的重盐碱地上白手起家,最终建成了今天沿海地区最大的人工林海!一位参加林场开发的老人临终前曾说过:“这片森林是我们林场人用一辈子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也是我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一件事。”
森林很静,很深,抖落一路风光,在森林深处席地而坐,聆听树涛,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从密密匝匝的林海深处传来阵阵林涛,声声笑语,像一首欢乐的交响曲,在林间回荡,好像在倾诉六十年来沧海变桑田的一段段往事;好像在诉说怎样从当年的盐碱地、野草窝、一滩光、鬼见愁、大风口变成如今的景观长廊、百鸟园、空中栈道、木屋群落、森林驿站的一段段故事,这片森林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向未来走去,几代人“一条心,一件事”矢志不渝建森林,终于创造出人间奇迹。林涛细数着这片林海当初的决策者和创业者改天换地的传奇经历,让人心旷神怡,心潮澎湃。
一座童话般的绿色新地标
资料显示,黄海森林林业资源丰富、植被保护完好、生态环境优良,总面积45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90%,森林里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4000个每立方厘米,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和兽类近30种,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重要的候鸟迁徙带,是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人造平原森林,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滨胜地。近年来,黄海森林坚持高质量践行“新旅游”策略,围绕“绿色、生态、康养”主题,整合周边滩涂湿地、风光带沿线可开发资源,以人与森林、森林与海洋的互动为主线,以森林生态、海滨风情为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康体、湿地观光、科普教育、运动健身、商务会展等休闲度假产品,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先后建成空中栈道、森林乌托邦、森林温泉酒店、智慧科普馆等一批特色景观和配套设施,策划“森林马拉松”“森林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游客量及旅游收入呈现年年翻番的可喜态势。2015年12月,黄海森林通过国家级森林公园评审,2016年10月正式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又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2019年黄海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2021年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林场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此景只应天上有,哪得人间见一面!如果把东台比作长三角最美的“绿心”,那么铺陈在海际滩头的黄海森林,就是最为显眼的“绿色”名片;如果说高盐高碱可蝶变为绿色林海,那黄海森林就是一部写在海边大地上现实的“绿色童话”;如果说黄海森林诞生是奇迹,那黄海林工文化则是这一奇迹的原动力。正如一位老林工后代所说,今天的黄海森林,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却是红色的,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到大森林,每棵树都记载了黄海林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黄海森林是有生命的,她的生命表现在五彩斑斓、变幻无穷的色彩中,表现在幽深莫测的林海中。今天的黄海森林,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形成无际的林海,每棵树木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记录着每棵树木长成参天大树汇成绿色海洋的故事。“盛世兴林,泽被后世;绿色发展,利在千秋。”
绿与红是构成黄海森林梦幻色彩永恒的基色,绿与红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激情,一种精神。老林场人六十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她不仅仅是一座有形的森林,更是留给后代的一座无形的、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征途上每一次抵达,也是重新出发的又一级新台阶。接过前辈接力棒的新一代林工们,一个更大更美的发展规划在他们心中升腾:他们正以系统谋划、放大特色,转型旅游发展,全面提升形态业态质态,丰富生态康养条件,走出一条既护林又添美,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绿色发展之路。他们在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基础上,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休闲康养产业全国示范区。
和风穿林,悠然缥缈,鸟语花香,造化神奇。听着阵阵林涛,涛声不断拍击着人们的心肺。黄海森林这座人工生成的生态园林,就是用人的力量写在海滩上的绿色童话,我们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份精神和物质遗产,必将继续奋斗,用汗水、才华和智慧,去创造黄海森林更加美好的明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