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孔维新: 发挥余热践初心 桑榆未晚助振兴

    本文字数:1553

孔维新奔忙在田间地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这是1999年11月1日,孔维新在光荣退休仪式上的诺言。一晃就是25年了,这些年来,孔维新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工作经验和兴趣爱好,量力而行,团结老科技工作者,携手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农业科普工作,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办好“鑫农书屋”,提升农民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专家。

孔维新串联了江阴市祝塘中学原校长郁绍良、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所长韩人杰、祝塘卫生院医师蒋明华等9名老专家,成立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推出农业科普“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四大举措,掀起了农民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懂科技的热潮。

孔维新在家门口租用了3亩地,取名“银发农技田”,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新品种30余个试种,成功一个,示范一个,推广一个,对老家的房子进行整修改造,成立“农业科普四季活动中心”,设置培训室、成果展示室、创新活动室、会员阅览室等,根据农时季节,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农民素质。

在省市科协支持下,创建江苏省科普惠民服务站,把紫薯种苗和栽培技术辐射到全国6个省市、12个地区、22个市(县)区、49个乡镇和360余个村,帮助他们发展紫薯生产。组建了江阴市山芋种植业协会,和全市203个紫薯种植户一起,到沪宁沿线各城市推销紫薯产品,每年销售紫薯几十万斤,帮助农民携手并肩奔小康。孔维新还带着农民走南闯北,到科研单位考察学习,助力创办家庭农场5座,培养了30余名农民土专家。

农村环境脏乱差是老大难问题。2010年初,孔维新利用自家祖产的零星空地,改造成绿色微景小园,种植了腊梅花、桂花、玫瑰、石榴、枇杷等,四季有花、随处见景。从此,脏乱差的局面改善了,昔日的垃圾场成了孩子们娱乐的场所。许多农民朋友说:“老孔树立了榜样,发挥了老党员、老模范的作用,推动了农民讲卫生、爱卫生。”

孔维新还把祖居进行了修缮,兴办了“鑫农书屋”,被无锡市文化局等单位命名为无锡农家书屋。书屋里存放了各种书籍5000余册,免费供农民阅读学习,助力提升农民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领域知识,并委托村上老人协助负责书屋开门运营,让农民随到随看,让书本知识触手可及。许多农民朋友说:“老孔把精神食粮义务送给祝塘村民,精神可嘉!”

“父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他们深知不识字的痛苦,克服种种困难,也要把子女送进学校念书,父亲先后把我和2个侄子送进学校读书,并一再嘱托,好好念书,学好本领,做个有出息的人,报效祖国。”

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励着孔维新前行的步伐,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永远铭刻在孔维新心中。他下定决心,继承父母的好家训、好家风,做一个崇德向善守礼的好公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感恩奋进,报答祖国和人民。孔维新1959年参加工作,1964年就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1965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976年10月调回江阴后,6次被江阴市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无锡市第九届人大代表。老伴张玉英,学校毕业后,到偏僻农村单班独教做好老师,管好学生,把学堂办得井井有条,深得村民和学生爱戴。2018年9月,国家教育部、人社部为坚守乡村教育三十年,为乡村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张玉英颁发荣誉证书。

好的家风、家训要传承下去!孔维新身体力行,以自己厚重的人生阅历影响人、激励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身边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光和热。

现如今,年过七旬的孔维新虽然耳朵聋了、眼睛花了,但仍然坚持学习,继续前进。他购买助听器、袖珍收音机,听新闻,知晓国家大事全,保持头脑清醒方向明,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退休不褪色,感恩奋进,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