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郭亚娟:珠光宝气“绣”出风华

    本文字数:1861

郭亚娟在开展“非遗”教学

珠锈作品

郭亚娟在创作

走进江阴市杜鹃珠绣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亚娟正在手把手地教授学员珠绣技艺,公司陈列室内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珠绣作品。“这件作品《想嫁的狮子》获得江苏省南京‘艺博会’金奖。”郭亚娟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

“盛饰衣服,皆用珠翠。”珠绣手工技艺发源于隋唐时期,属于中国传统刺绣范畴,是古老的中国刺绣工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独特品种。“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现成图样或自主设计的各种花样图案,用多种色彩的珠粒以手工钩绣而成的工艺礼品,典雅美观,富有底蕴深醇的东方文化和民族魅力。” 郭亚娟告诉记者,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绣、亚力克钻绣、亮片绣、木珠绣等。郭亚娟以及她的团队主要从事的是玻璃珠绣。这些细小的玻璃珠在职工的手中能幻化出各式各样的鞋、包、手袋等精美用品和文艺产品。

喜欢书画并颇有绘画功底的郭亚娟,自1988年开始深入学习珠绣手工技艺。她刻苦学习、钻研创新,传承珠绣手工技艺,1991年创办光明绣品厂,2004年成立杜鹃珠绣有限公司,2007年被评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如今,提起郭亚娟,人们就会想起珠绣,同样,提起珠绣,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郭亚娟。一粒粒细小的珠子被她做成了一个产业。

和所有的手工工艺品一样,珠绣也有其严谨的制作方式及步骤。首先是打版开样,依据不同成品的版样画好轮廓,然后切割开料。以前开料都是手裁,现如今有了电动裁切,效率大大提升了。接着是上绑,将裁好的版型绷紧并固定在铁框上,在绷紧的版面上画出要绣的版样或图案,方便后续工人们穿珠。

一挑一拨,钩针一拉,珍珠连成线,再按线的形式细细密密地排列,手法极快,这考验的是技巧和耐心。珠绣本身就是一门兼具工艺创作与制作的手工活,不仅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在里面,还需要细致的耐心和品性。人们常说绣如其人,绣工好其实是心性好,因此一颗颗小珠才能连成线珠、一根根线珠才能组合成面,才能最终成珠绣品。过程容不得急躁,需平稳耐心才行,珠绣成品体现的是制作者的审美品味和做事态度。所以,郭亚娟在选择工人的时候,不仅看中他们一双灵巧的手,还要看看他们的心性情绪,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才能打动顾客的心。

正是因为郭亚娟耐心细致的创造力与亲和力,她的公司生意兴隆,订单源源不断。珠绣产品不仅在国内走俏,而且还销往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渠道,郭亚娟也开通了网上销售,一张张的订单带着满满的期待与惊喜,将珠绣传统工艺传播到各地。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促使各行各业开始了新的转型和升级。即便是这种带有民间色彩的手工艺品,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杜鹃珠绣公司的职工们已经成为珠绣手工技艺的传承群体,她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了平绣、叠绣、立体绣、跳绣、镂空绣、钩绣和针绣等技法。”郭亚娟说,现在珠绣产品的款式非常丰富,原先只局限于钱包、拎包、小饰品等产品,色彩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但是最近几年,珠绣产品日渐丰富,涉及晚礼服、婚纱、手袋、珠绣高跟鞋、披肩等,产品设计新颖,手工精致,兼具民族特色,深受海内外时尚女士的青睐。

20多年来,郭亚娟对珠绣这门手艺倾注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和热情,孜孜不倦,带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期待,以不懈的匠心带领团队执着前行。如今,杜鹃珠绣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声名远播,郭亚娟把小小的一粒珍珠做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使得珠绣手工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为150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有50位是残疾人。公司还通过淘宝、微商、实体店、代理点等渠道销售产品,拓展了残疾人就业渠道,为部分残疾人提供了生活保障。郭亚娟也先后荣获了利港 “三八红旗手”、临港新城“十大创业能手”、江阴市“暨阳英才”等称号。

为了能把项目更好地传承,郭亚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每年为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投资20万元,并开展老带新活动,让技艺娴熟的绣娘们一对一辅导新绣娘,举办选拔比赛让优秀的绣娘脱颖而出。她还经常参加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江阴市利港中心小学等多个学校授课,开展非遗教学等传承活动;经常到各地学习交流,并将自己在外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艺整理融合,促进珠绣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去年,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珠绣手工技艺成功入选。这有利于更好地弘扬珠绣技艺,自己也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在江苏公共文化云课堂开播珠绣技艺公开课,让珠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释放更多的创新能量。”郭亚娟说。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