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22日

建设现代农业强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纪实

阅读数:2678  

本报记者 于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紧紧围绕“调结构、促转型”主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不断提速增效。

我区2012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201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全区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跨过万元大关。

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范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到2016年我区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7个,其中创建成市级以上示范社122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共4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总数达38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农业项目318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73个,1000万元以上一三产项目97个,亿元以上农业项目23个。不断壮大的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子,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龙头带动,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投资1.1亿元的天裔鸽业,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开票销售2亿元;投资4200万元的河马羽绒,部分羽绒生产设备已安装,竣工投产后预计年可开票销售8000万元;投资3200万元的惠友木业,目前4栋8000平方米的厂房已建好,部分木制品生产线进厂生产……今年14个新开工的农业加工项目,为我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投入源头活水。

“一产连成片、二产组成圈、三产串成线。”五年来,我区重点围绕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和特色水产四大主导产业,按照“62111”规模,即60万亩优质稻米、20万亩高效园艺、10万亩特色水产、100万头生猪、1000万羽家禽,全区一盘棋布局种养品种,强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力量,促进连片开发。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带动原料基地建设,向后统一对接市场销售,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着力引导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圣玉、宏瑞、玉禾、恒星、鹏润等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天康、慧宝等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苏食、外婆家等畜禽水产加工企业,中央厨房、金都、藕宝等食品生产企业,自建或与种养大户共建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真正实现产加销的高度连接。加快现代农业“一圈两线”建设,围绕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全力打造城郊现代农业产业圈,加快形成钦工、宋集、季桥、建淮、马甸等一批面向中心城市、辐射长三角的都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一县一特、创新突破”活动主题,全力推进黄河故道沿线万亩薄壳山核桃、万亩花卉苗木、万亩设施蔬菜,灌溉总渠沿线万亩水生蔬菜、万亩优质稻米、万亩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两河沿线产业发展水平。

7月19日,记者走进计划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江苏中慕生猪项目现场,发现新上的保温灯、暖风灯、高压冲洗等设备正在调试。该项目建成后,可年存栏1.5万头母猪、出栏35万头苗猪,实现年开票销售1.2亿元,安排就业500人以上。

自2011年以来,我区已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累计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2100万元。去年,全区生猪出栏80万头,家禽出栏800万只,肉类产量15万吨,禽蛋产量4.2万吨,全区生猪、家禽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0%、92%和100%;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8%。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畜牧业,五年间创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畜牧生态健康示范场52个。

在规模畜禽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特色水产养殖亦是齐头并进。去年,我区水产养殖总面积10.56万亩,渔业产值19亿元;先后荣获全省现代渔业建设先进县(市、区)、全省渔业科技入户先进单位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等荣誉称号;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到3.39万亩,年均增长5.1%;创成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1个,省级渔业精品园1个。

我区整合农业产业化项目引导资金,按照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注重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化开发工作。特别是引导好规划建设中的“一河一荡一湖”三条休闲农业观光线,在对接市场、赢得市场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策划包装营销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有在建农业项目47个,是去年同期的166.7%。

围绕三条产业带建设,我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苏嘴、钦工、施河等12个农业产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先后建成苏嘴、流均、南闸(渔业)3个省级园区和1个市级园区,有效带动了全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近几年,全区新增设施蔬菜7.5万亩,总面积近20万亩。波波家庭农场和施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单位。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仇桥恩赐山庄、南闸月牙湾等农业生态园达一定规模,“一河、一荡、一湖”三条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以恩赐山庄为承担主体的仇桥镇,被列为全省农业特色小镇,名称为“仇桥镇水乡风情特色小镇”。

今年,我区将继续按照现有园区全面升级、新建园区全面覆盖的要求,分层次推进各类园区建设,确保全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新增园区面积1.5万亩以上。苏嘴、流均、南闸、钦工、宋集、施河、仇桥等省市级园区,着力在科技提升、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努力在争创高一层次园区上取得新突破。顺河、朱桥、溪河、车桥等园区着力在扩大规模和提升形象上下功夫,努力在规模集聚效应上取得新突破。茭陵蓝水湾、三堡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态园着力在建设进度上下功夫,努力在展示形象、形成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政策扶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规模发展

五年来,我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强化服务、有序推进”思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等项目资金,加快土地集中连片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为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不少农民身份有了新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有实力的致富能人、种田能手转包农村土地,搞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甩开土地的羁绊,出门打工,赚第二份钱,也有不少人直接给家门口的种植大户打工赚钱。

截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7.8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51.7%,土地种植面积在50~800亩的种粮大户有1100多户,销售额500万元~5000万元的规模合作社141个,成员100~500人的合作社有495个。

我区还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仅“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29个,注册资金18.28亿元,入社农户21.24万户,成员总数21.28万户;家庭农场从2013年开始起步发展,截至目前已发展到505户,规模经营面积从2013年1.43万亩,增长到目前累计21.12万亩。仅去年,我区就新增家庭农场221个,土地股份合作社42个,新创建省级示范农场5个、市级18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7个、市级16个;新增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合作社67家,对55个新申请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的发放补助资金2.65万元。

“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从育秧、种植到收割、烘干,几乎不用烦神。”日前,泾口镇农民赵文兵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夏粮收割,如果是往年,我肯定忙的不可开交。但现在我却成了闲在家里的人。”

“合作社是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户可以带机入社,也可以带地入股,生产、销路都不愁。”区委农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从成立到运营到发展,每个环节都有农业部门的专家指导,帮助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分析经营状况改善经营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区新增家庭农场数量71个,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个,创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个,全区农民入社率75.81%,今年进入江苏省级优先扶持合作社名录的合作社96个。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全区合作社已流转土地7.6万亩,全区已发放作业证近1000份,参加跨区作业机械达1700多台,作业收入达0.95亿元。

新型农业主体的规模发展,让我区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今年,我区将进一步运用好“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土地集中连片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和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为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注入新的动力。全年新增家庭农场200户,市级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各16个,新增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8万亩;全年争取家庭农场、合作社扶持资金500万元。

夯实“底盘”,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2014年,推广大马力拖拉机666台,收割机294台,列全市第二;2015年、2016年分别推广插秧机636标准台、778标准台,均列全市第一;五年来,累计推广大马力拖拉机达1933台、插秧机3660标准台,极大的促进了我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五年来,我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累计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7亿元,全区农机总动力继续保持增长,2016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3万千瓦,是2012年的1.3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底达到85%,是2012年的1.09倍;秸秆还田面积约140万亩,还田率达到75%,是2012年的2.48倍。

“前段时间,由区农委组织的第十四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让我受益匪浅。”日前,南闸镇农资经营大户周德顺告诉记者,“那次培训提高了我科学种田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周德顺口中的“培训班”是我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常态化工作,通过知识、观念、诚信、技能、合作等方面培训,保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跟上现代农业大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区共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今年,我区将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步伐。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训机制,采取“定向”与“订单”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确保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探索建立农业生产创业基金,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职业农民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努力优化农民结构,壮大农业经营人才队伍。

五年来,不仅是农机推广、农机服务、职业农民实现成功转型,农业科技推广在我区也是风生水起,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及检测检验和农机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健全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高效统一的区级农村信息中心平台,完善区、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统一提供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预警预报等信息服务。

今年,我区将继续深化与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加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确保全年引进、试验、示范稻麦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以上。加强农机装备,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高效设施农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确保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以上。加强品牌建设,确保新增省著名商标1个、市知名商标2个、市名牌产品2个、农业“三品”25个以上。加强金融支农,加快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努力形成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新机制。